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河北省扶贫开发政策之一 农村扶贫具体措施

    信息发布者:一切为民
    2017-05-28 21:35:23   转载

    (一)坚持整村推进。制定和实施《河北省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能力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到2015年,首批重点扶持的3000个重点村达到“十二有”目标:即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有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有村庄建设规划,有通村公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有广播电视,有电话线路或信号覆盖,有学校(含联办),有合格的两委办公室,有医务室,有文体活动场所。有关行业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水电路讯沼校医房等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整村推进后续管理,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

    (二)实施产业化扶贫。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连结、分享机制。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增加贫困家庭收入、提高其发展能力为重点,每年扶持10万个贫困家庭发展入户增收项目,发挥示范作用。到2015年,力争帮助列入规划的贫困户每户建设一项稳定增收项目,使扶贫对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继续把龙头带动下的养殖业、设施蔬菜(食用菌)、优质果品作为支持发展的重点。到2020年,在重点县基本形成县有龙头带动、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构建起完善的强县富民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坚持把扶贫到户与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打造特色突出、规模经营、持续增收的扶贫产业片区。继续推进太行山优质果品产业带,燕山板栗、食用菌产业片区,张承坝上地区节水错季蔬菜产业建设。大力实施黑龙港地区扶贫开发“富民大菜篮”工程,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畜牧业的规模,提升质量效益。在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杂粮产业、中药材种植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快发展,将一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成产业特色明显的蔬菜(食用菌)大县、肉鸡肉鸭等养殖大县、优质果品大县、杂粮生产大县等,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充分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在带动农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积极扶持贫困村建立农民合作社,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探索创新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管理机制,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搞好贫困村互助金试点,帮助扶贫对象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行订单农业,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先收购贫困农户农副产品。

      (三)开展以工代赈。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对象,以燕山、太行山特困地区为工作重点,以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农业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加大投入力度,引导贫困农民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耕地(草场)质量,稳步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改善贫困乡村交通条件,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到2015年,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工程,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00万亩、小型微型农田水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0万亩,修建乡村四级公路5000公里,治理小流域500平方公里,建设基本草场15万亩,片区综合治理20万亩;到2020年,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的农民不断增多,使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提升、农村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四)搞好扶贫异地搬迁。制定和实施《河北省扶贫易地搬迁“十二五”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集中力量、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搞好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对燕山、太行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扶贫,引导搬迁户向小城镇、生活小区和中心村集聚,改善搬迁户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搬迁户的后续产业,提高就业能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五)强化扶贫培训。以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贫困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就业、未升学的新生劳动力,以促进就业为核心,通过直接补助,引导和鼓励其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鼓励贫困户输出劳务,增加工资性收入。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力争使更多的贫困家庭达到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行业扶贫

      (一)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林、牧、渔产业指导,重点围绕乳品、肉类、粮油、蔬菜、果品五大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建设示范园区,创建知名品牌,优化产业布局。支持贫困地区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积极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利用环首都贫困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条件,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

      (二)开展科技扶贫。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由主要“靠天吃饭”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贫困地区劳动力进城务工,输出地和输入地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普遍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逐步提高贫困地区技能型农民工的比例。实施沃土工程、种子工程等,研究集成一批高产、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生产、蔬菜生产、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协调发展。深化科教扶贫工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创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贫困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试示范基地;选派一批退居二线的有经验有责任感的老干部、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同时,抽调部分机关在职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帮助工作,共同解决贫困村人才匮乏问题。

      (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的部署,实施一批基础性、公益性重大项目,加强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保障水平。加快贫困地区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积极推进连村道路和乡村公路向较大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改善人行便道和田间便道条件。推进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自然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搞好村庄规划,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完善农村基本住房保障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贫困地区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发展,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扶持修建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到2015年,力争贫困地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保障贫困地区每人一亩基本口粮田;基本实现重点县与地级市之间通一级以上公路、与相邻县之间通二级以上公路,主要乡镇与县城之间通三级以上公路,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完成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20万户左右。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达到每人一亩有效节水灌溉面积;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乡乡通三级公路、行政村村村通等级公路、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公路,彻底改善农村公路路面状况,提高抗灾能力;全部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使群众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四)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带动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重点抓好灾害易发区的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优先将贫困地区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畜禽养殖等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帮扶重点。各级环保、建设部门要积极做好相关技术指导和服务,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五)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大力推进贫困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学前教育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工程。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大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扶助力度。到2015年,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普及信息服务,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优先实现重点村通有线电视、电话、互联网工程。加快农村邮政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支持邮政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配送中心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城乡均等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覆盖方式,改善贫困地区广播电视信号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到2020年,贫困地区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每个重点县至少拥有一座数字影院,每个行政村每月至少放映一场数字电影;行政村全部通宽带;基本实现每个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六)加强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加强贫困地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医疗与康复服务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

    率稳定在90%以上,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加强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儿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开展诊疗服务、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不断提高重点县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到2015年,争取每个重点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龙头作用更加突出;每个乡镇有一个标准卫生院、有一支适应农村医疗工作的好队伍(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一名全科医生)、有一套基本检测设备,枢纽功能更加完善;每个重点村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有一名具备资格的医生、有一套基本药物保障制度,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加强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和少生快富工程,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重点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3‰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左右;到2020年,重点县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保障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增长。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进度,支持贫困地区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供养标准达到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保障“五保”对象衣食住医葬等方面的需求。坚持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相结合,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广大老年人养老问题。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到70%以上,逐步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做到需保则保、应保必保。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搞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不断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加快贫困地区社区建设。完善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

     


    社会扶贫

      (一)深入开展定点扶贫。继续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民主党派、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对重点村实行定点帮扶全覆盖,确保每个列入规划的贫困村都有领导联系、都有单位帮扶、都有干部驻村。非重点县的贫困村由当地党委、政府负责,组织有实力的机关、企业予以帮扶。各帮扶单位要制定帮扶规划,积极筹措资金,选派热心扶贫事业、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县到村挂职扶贫。建立帮扶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帮扶村按期脱贫。搞好中直单位、中央企业、驻冀部队、武警部队参与河北定点扶贫的协调服务。

      (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引导、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和其它有志于扶贫事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贫困地区搭建平台,创造良好政策和社会环境,引导民营企业按照发挥优势、合作开发、互利双赢的原则,自主选定贫困村,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订单收购农产品、共建生产基地、联办合作社、投资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村开展村企共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培育增收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扶贫帮困。以“百家央企进河北”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中央企业对我省贫困地区进行有效帮扶。积极倡导机关党员干部、离退休人员与贫困户“认亲”结对,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大力支持各级团组织和妇联组织开展的“希望工程”、“温暖援助农村贫困单亲母亲”等公益活动。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帮助贫困户解难题、谋发展,促进贫困家庭稳定脱贫。继续动员和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三支一扶”活动,支持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建功立业,为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